海南人将老乡称为suukee
English
คนไทย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คนไทย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
BBS
SUUKEE资讯
关心海南
天涯情缘
海南市县
导读
Guide
动态
Space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世界海南网
»
首页
›
家在海南
›
万宁
›
那些在万宁的年轻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那些在万宁的年轻人
[复制链接]
44148
|
0
|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对于一个需要稳定感的人来说,不上班如何找到生活的秩序?
摄影师严佳林今年三十一岁,两年前,她抱着这个困惑,从福州一家互联网公司裸辞。离职后,她带着相机去了万宁日月湾。在那里,有一群和她同龄的年轻人,过着一种远离城市、闲适、自由、候鸟般的生活。她计划用相机记录在日月湾的观察,并解答自己关于人生的疑惑,「人可以不上班但依旧维持稳健的生活吗?」「人是否可以不选择主流的生活方式?」
起初,这像是一个关于旷野和轨道的故事,关于人如何选择才能抵达自己想要的生活。但随着严佳林的讲述,对未来事业的迷茫、和父母关系的修复、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挫败,细密的人生课题一个个浮现,你会发现,两极选择的背后,有着更复杂的人生网络。
这几乎和她在万宁的观察形成互文。遁入自然的生活很松弛,像一个美梦,但美梦之下,严佳林看到,在万宁的这些年轻人们依然经历着迷茫,经历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还有现实生活的不断挤压。一拨拨年轻人来到万宁,又渐次离开。
她把在万宁拍的这些照片做成一个系列,取名「美梦的缝隙」,「不是裂痕,而是从内而外滋生的缝隙」。她逐渐意识到,起初的那些困惑,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她最终找到的,是一种路径,如何面对困惑,如何活着,以及在试图解决所有问题之前,先尊重自己的体验。
以下是严佳林的讲述。
文|吕蓓卡
编辑|槐杨
图|受访者供图
1
2022年年初,我辞职了,有个在北京做编剧的朋友和她当时的男友一起回到了海南老家,打算在海南的老屋休息一年。我听她讲,这两年有很多年轻人从城市里辞职去万宁,就很好奇,大家为什么喜欢呆在那里?如果都不上班,要怎么养活自己?我想去看一看,拍点东西,顺便也休息一下。
我是2022年大年三十晚上手机收到年终奖到账的消息之后,立刻向领导提的离职。那时我已经工作五年了。我学的金融,2017年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先去了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干了一年,特别疲惫,就离职了,去了互联网公司,做产品设计,本来觉得能帮别人解决问题,也能实现自我价值,很快发现不是这样的。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很多表格,和开不完的会,跟不同的人沟通,你只是所有生产链路中的一个小螺丝钉,活得就像坐牢。
互联网公司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职场习惯,比如上班的时候,人会被要求尽量不要有情绪,公司给一些额外的工作,也不能抱怨。我想不明白,一个不合理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合理的情绪?但大家就会说这是不专业。尤其到了后两年,互联网在行业周期中逐渐衰退,压力越来越大,有一次看到一位比我年长的同事悄无声息在哭,就觉得挺心疼的,这种崩溃还不被允许。
2017到2020的三年,我总在反思我只是在「上班」,并非在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事业」。除此之外,我跟父母因为个人选择也有一些冲突,亲密关系也不顺利。就觉得我的人生课题都没做好,会有困惑,不知道我到底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为了消解焦虑与虚无感,我开始大量饮酒,经常9点下班立刻就去喝酒,情绪最不好的一年,我基本上一周7天要喝4天,从晚上9点喝到早上3、4点,有时喝到早上6点,再去上班。
但消费和喝酒并不能真正消解焦虑,只是在补偿精神痛苦,却不能解决问题,对身体也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喝完酒还是很难受。我开始尝试用拍照释放我的情绪。每一次对准现实世界,就好比一次射击,按下快门给我带来一种掌控感,我可以决定拍或者不拍,没有任何压力。拍照的时候,也会忘记别的事情,沉浸在拍照里面。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和习惯有计划的人,在去万宁之前,我就想好了大概要拍什么命题,看了很多关于万宁的文章,还找朋友认识了一个在万宁呆了一年的女孩。她带着我认识了很多人。
去海南的朋友阿野
第一次去,我在那边呆了一个月。刚开始,一天什么也不干,我还是会有点焦虑,总觉得我应该干点什么,应该创造点什么,但在万宁,你会发现,大家就是什么也不想干,每天可能就骑车,去海边,跟朋友玩,一天就过了。
当时是 2022 年 3 月份,疫情还比较严重,各地都在封锁,在万宁还算活动自由。每天一上网能看到很多负面的新闻,心情非常压抑。为了缓解压抑,我希望身边有人能够一起讨论,但在万宁的朋友,似乎不太关心这些事情。我会感到沮丧,也感到割裂与孤独。当城市里的人在被各种状况限制,我感到自己是个从城市逃出的「背叛者」。
但到后面,我理解了他们。不是不想去了解,可能是没有心情去了解。每天都过得太舒服了,晒太阳能晒一个下午,啥也不想,没办法想。那个环境下,人会变得懒懒散散。我到后面就告诉自己,要放下在城市中习得的生活习惯,我也逐渐不刷手机、看新闻了,到后面连书都不看了,我觉得我不需要再接受太多信息,自然能给我的很多,我没有太多注意力去关心其他事情了。
我开始体验万宁的生活,跟他们学会放松,学会放下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防晒霜也不涂了,每天就穿个运动背心和短裤,回家以后我妈说你黑得太多了,随便吧。
人的确容易在自然里舒展。有一晚,我在好友苏苏的带领下,和另一位好友阿翔三人一同去往海边的礁石,想要看一次血红的月升。苏苏带着我和阿翔在海边的礁石群攀爬了半小时,最终爬上一处不太光滑的大石头顶端,我们仨就地坐下,我和阿翔拿着啤酒,苏苏坐在中间,看着月亮,看着群星,听到很嘈杂的海浪声,我在一旁哭出声。苏苏问我为什么哭,我说,我突然想到家里人,如果天上的星星是逝者的邻居,我希望现在它们能够替我转达给我的外公外婆还有舅舅,我想让他们知道我过得很好,不要担心。然后我继续哇哇哭了一会儿,而阿翔在旁边觉得我们仨的场景很搞笑,忍不住笑出声,最后我哭着哭着也跟着笑起来。当时感觉,情绪的流露能不被人随意批判真好啊!
那是一个非常松弛的状态,我一下子被释放了。你感觉到你是可以被彻底接纳的。看完月升,苏苏提议不然再看个日出吧?看完日出,阿翔骑摩托把我顺回我住的民宿,苏苏往另一个方向骑回家。结果路上偶遇大雨,可能是因为通宵,我们的情绪失调,被大雨淋到时,毫无缘由地,我和阿翔居然在畅快大笑。到民宿门口,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我们都很开心。对面是一个稻田,稻田背后是远山,远山那边是彩虹。
除了星空,在万宁最常看到的还有流星,夏天的时候天气很好,一会儿就看到一个流星「唰」飘过去,我这辈子都没看过那么多流星。以前在城市看天气预报,今晚狮子座流星雨,打开窗一看,什么都没有,开车40 分钟去山上等流星雨,等半天等不来。你就觉得原来很宝贵的东西,在那个时候触手可得。
苏苏在我们常去的小溪旁边剪头发
2
在万宁的那段时间,我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冲击,面临一个崭新的、鲜活的人群。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短发女孩叫粹粹,一开始我只知道她唱歌很好听,后来才知道她在美国学音乐制作,回国之后一直就在音乐行业工作,唱歌,写歌,也帮别人做音乐。来万宁,最初是跟当时的男朋友一起来玩,来了之后,很喜欢这里的生活,就考虑常住几年。他们俩租了几年的地,自己建房子、拉电线、几乎是DIY建立理想家园。但是,后来她的男友选择回到城市,她继续留在万宁生活。
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的浪人,过得很自由,你跟她约几点见面,她基本不会按时出现。她曾在咖啡馆还是酒吧工作过一段时间,但觉得不是特别舒适,又找了别的事做。
粹粹和她男朋友建的房子
有一个女生叫陈岑,是我在万宁认识的。在我拍摄时她还没毕业,还在考虑要不要在北京工作,但毕业后,我们再聊起,她已经明确自己想要在海南生活。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有秩序的人,每天早起,有浪就冲浪,没浪就看书自习,非常规律地吃饭、睡觉、写作业。她毕业之后,就找了一份远程办公的工作,继续呆在万宁。她的秩序感非常强,我非常欣赏这一点。
陈岑
阿翔是个经常一起玩的朋友,第一次见他以为他是一个很凶狠的大哥,长发、蓄着胡子,五大三粗,但和他交流之后发现他其实有非常柔软的一面,很替他人着想。他在万宁跟人合伙做过一些广式茶点生意,我当时老找他买包子吃。他也做过冲浪教练,尝试过很多事情。
阿翔骑在他的摩托车上
还有一个当时正在修建新民宿的朋友叫洛桑,跟女朋友离开成都和北京,来万宁,徒手建立自己的生活。
我逐渐跟他们认识,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情感的流动,是一种大家在一块活着的感觉。在上班那些年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没有人管我,没有人教育我,谁我也不认识,我想干嘛就干嘛。今天我想去一个瀑布,我就去瀑布,我不用管我要不要拍照。没有意义也没关系,我突然觉得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过去在城市里,我们习惯了碎片信息,看短视频,五分钟、一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一辈子是怎么过的,一个具体的人能被5分钟就概括了吗?这对人不公平。
当你跟一个人面对面接触的时候,那种鲜活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你能很直观地去体验到别人的情绪、偏好、价值取向。
这里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以前在互联网工作,人就像个螺丝钉,当这个螺丝钉松动,整个链路会出现问题,所以整个人就很紧张、焦虑,要随时候命,时不时有个新的需求进来,就要处理。领导要求晚上 2 点之前钉钉是不能关的,如果没看,就会接到电话让看下钉钉。
我记得在万宁的第一个星期,我和一群朋友骑摩托车去兴隆吃饭,回来的路上摩托车抛锚了,我当时特别自责害怕会拖累大家。我想起原来上班的时候,有一次我去看病,发烧了,领导打电话,说有个需求要赶紧处理一下,我说我生病了,他说你要不处理的话,开发小哥要被扣绩效了。我又想到我是链路上的一环,我如果做得不好,别人会受我影响,我心里过意不去。
所以当摩托车抛锚,我就感到非常压抑,心想完了,怎么办?结果发现那群朋友都非常chill,大家开始拿蓝牙音箱放歌,坐在那儿拍照,或者在附近散步。我跟另外一个朋友开始联系修车行的老板,那老板开着一个大板车翻山越岭来公路上接我们。他的微信名字就叫「人生总有许多难关要过」。他把摩托车拖上去,我们就坐在板车上回去。翻山越岭,看着山脉,弯弯曲曲的公路,棕榈树特别漂亮,伴随着夕阳还有微风,我突然觉得没问题,犯错也没关系。
原来对于「优绩主义」的焦虑,工作当中遇到的很多让我很恐惧的东西,就在那样的时刻被消解了。本来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是个体在高压的工作环境、在这样一个时代下被异化了。我们习惯了一些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不正常的自我对待。换了一个环境,才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被理解,很多焦虑都是不必要的。而且我意识到,工作和生活是不同语境,没有必要平移焦虑。
在万宁,迟到或者是不回信息是很正常的事。这也是我一开始不太适应的地方。经常跟一个朋友约好吃饭,他不见了,也联系不到。之后才发现,他去干别的事了,他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
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在这里有了新的语境。关于迟到,他们只会觉得,我们在干一件很快乐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有时间的要求?有时候我就觉得,完了,我也变成了一个前老板那样的人。我开始反思「正常」这件事。相比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我想先学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在万宁的体验,对我这样一个紧绷的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释放,这段经历校正了很多我之前对人生理解的偏差,这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挺重要的。
我在海边捡的一只长满藤壶的皮鞋
3
给万宁的朋友拍的这组照片,好几张都是跟照片中的人认识很久很久之后才拍的。相处一年多,我才完成了这个系列的拍摄。我不会上来就问你为什么要过来这里,不想搞得像在做调查。慢慢出去玩,可能才会有契机聊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拼凑出对一个人的认知。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有些视角的偏差,也需要修正,这些会在照片里被放大,我不想图片里的人物被误读,这也是对被拍摄者的尊重。
拍照通常发生在对话的间隙,聊一下最近的事情,或者想法上的改变,然后暂停谈话,让他们直视镜头,完成拍摄,直视的眼神很容易看到对方的情绪。还有一部分是在我对他们产生足够了解之后,如果对方也很愿意袒露自己,我就直接拍了。
拍着拍着,我感觉大家有一些相似的困惑,不知道人生要往哪去,什么时候要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出现。比如我的朋友苏苏,她原来在上海工作,有一次来万宁冲浪,就住下了,在万宁冲浪店找了一份工作,一直到现在。她是我见过的最浪漫的一类人,真诚、温和,喜欢观鸟、冲浪,喜欢萤火虫。但她也会聊到自己的迷茫,是否应该找寻一些自我价值的东西。
我时不时会问起这些朋友之后的计划,他们总说「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要往哪儿走,我只知道我要做摄影,但我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这好像也不是这个地方的这群人,而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着巨大不确定性的年轻人,共同的困惑。在这个地方,大家都是先悬停了一下。
在万宁呆久了,一年间的几次往返里,我也会有新的困惑,比如这种「美梦」是可以持续的吗?
我逐渐发现不是,这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美好,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欺骗、伤害、生活的压力,亲密关系也并非那么理想化。我感受到了美梦中的裂缝。
比如有几个朋友在万宁找了一块安静的地方,准备自己建个房子住上几年,但因为是外地人,找村民来建房子的时候,村民会欺负他们,把建筑面积减少,本来是200平,最后变成100平,或者天天议价,工期给你延长,原定协议里的东西不被执行。小地方也不像大城市有那么明确的契约精神,他们原本只是想追求一些特别简单的幸福,没想到还是要承受很多代价。
万宁的生活压力也不小。一个单间一两千,但这个地方的农作物是槟榔,不是渔村,买菜买肉不算便宜,生活成本不低。咖啡的价格和城市里也没什么区别,我在村里喝过最贵的美式是38元,普通的也要28一杯。去咖啡馆打工,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块,相当于一个年轻人如果只做一份工作,三分之一都要付房租。
到后面我发现,人是脱离不了大环境所造成的局限的。尤其像万宁这种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城市,我遇到很多朋友抱怨,今天1000 块租了一个单间,明天就提价到1500,生活成本一下就上来了。做民宿的朋友,也会面临房子已经建好了,结果地皮要收回,一夜之间被拆掉。想要建构一个简单的幸福生活,其实有很多不可抗力。
本来是想穷游,逐渐就会觉得,这么贵的物价,年轻人能活得了吗?原来可以骑摩托车,一辆车800块,但2023年有一阵子日月湾抓摩托车比较严,许多朋友的摩托车被缴,要去赎车,罚款也在不断变化,从开始的几百块攀升到几千块。你的抵御风险能力就会变差。听到这些,就更觉得唏嘘难过。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刻,我开始意识到我或许不想搬到万宁长期生活。
我还是需要知道外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我不想失去跟这个世界的连接。我希望我生活的环境充满契约精神,根本上,我还是喜欢有计划、有目标的生活。
一个月后,我回到城市,挺恍惚的,一下子很嘈杂,很拥挤。在万宁你可以不看微信,不管别人,但回到城市,父母、工作的信息再次涌进来,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但慢慢又回到轨道,我发现我还是更适合城市。
4
第一次回来之后,我反复看那些照片,大概几百张。越看越不行,总觉得没有拍到我想要的画面,全部都是抓拍,大多停留在浅层的表象。我和拍摄对象的熟悉程度,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到达我能抓拍出理想画面的阶段,我也不愿意去干涉对方,但是作为一种表达自己观点的项目,我必须介入画面。过了一年,我重新去拍了几次,又去万宁呆了一段时间。
但每次去,都会发现万宁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部分朋友离开了,他们觉得这里容纳不下他们的新鲜感,有的朋友去城市赚钱了,有的朋友去了更远的地方。粹粹去了印尼,她觉得印尼更适合她,也有朋友去了泰国。阿翔也跟一个朋友离开了万宁,两个人摩托车旅行,一个人从海南走,一个人从广州走,骑到了印尼。阿翔骑摩托车骑得比较猛,这次从印尼回来也是因为出了车祸,被撞了,一直在养伤,最近又回到了万宁。苏苏搬到了兴隆。
粹粹在夕阳下
可能因为来到万宁的年轻人,很大一部分就是喜欢迁徙,追求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体验完,自然而然就走了。就拍摄对象而言,里面一部分已经离开万宁,也有想离开却还在犹豫的,还有离开了又回去的。我问过他们在万宁是否有归属感,得到的回答更多是 「暂时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或者是「暂时没有其他打算」。
我并不意外这些变化,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隐约感觉到,在现实里做的梦总有一天要醒来的。但有一些变化还是让我感到很唏嘘。原来的店铺拆掉了,建了很多崭新的楼房、餐馆、民宿,有很多新的面孔,多了很多现代社会的痕迹。其实万宁本身自然景观很漂亮,不需要额外的东西去吸引别人。同时听到的,是房租又涨了,房东又赶人了。
你会觉得,大家都在徒手建立自己的梦想家园,但是梦想「啪」就破灭了,裂缝滋长出来。一些朋友要去做新的民宿,要继续下去,但你会觉察到那种疲惫,就像西西弗斯。但你本不需要成为西西弗斯,你以为逃到了一个地方,其实你逃不了。
离职之前,我已经靠摄影和撰稿赚了一些钱。离职之后,靠着摄影、撰稿、商业策展,收入越来越多。
今年我做了一场展览,试着复盘整个经历,突然意识到,我好像一直在从别人的故事里找答案,但不应该是这样的。此时此刻我就在这里,我的体验也同样重要。我应该在观察他人之前先尊重自己的体验。
万宁的朋友们,今天不想要在海南待了,就去别的地方,一样能够活下去。这就让我感觉,我不用太过于焦虑去完成一个关于人生的题。而且,日子不就像小马过河吗?为什么我总是去抄别人的答案?我好像很需要做好一道题,也许是做题做入迷了,魔怔了。但实际上,解题不止有一种路径。不是说我今天一定要上个班儿,才能养活自己。其实人生就是容易出现意外,容易失败的。
苏苏写的诗歌
5
从海南回来之后,我对于自然的偏好增加了很多,物欲也减少了。自从不上班,我就没有太多过度饮酒的问题。当然也会喝,但现在更多是快乐。压力大的时候,跟男朋友聊一聊,出去散散步,有时候打打麻将,挺开心的。
在万宁的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人生的假期,一场美梦,让我奢侈地在三十岁体验不同的生活。在体验美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它从内而外滋生的缝隙,不是裂痕,而是从内往外寻找的缝隙。这些事让我对自己、对外界产生了很多困惑、质疑,但又有这样一段完整的时间,我可以一边提出质疑,一边探索,最后还能拍出很多我喜欢的照片。
最大的收获,大概是我想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一点,年纪越大,我的勇气是逐渐衰退的。尤其到了 30 岁,我开始眷恋稳定感,对风险的厌恶越来越重。这是很可怕的事。我会想起尝试冲浪时,在大海里面,将自己放在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里,是需要勇气去应对海浪、应对一些我没有办法抵抗的风险的。
我更确定我想要做什么了。我想要全情投入艺术创作或者摄影创作这件事情,创作能作为一种方法去探索、解决人生的问题,让我更好地回归生活。
大家现在喜欢讨论旷野和轨道,但我感觉不用太过二元对立。在万宁遇到的这些朋友,我不觉得他们在旷野上,他们的轨道和旷野相互交错,他们也有自己的秩序、自己的课题。或许旷野上也存在轨道,就像人走多野路,就会走出一条痕迹。
拍完万宁这个系列,我也要准备出国留学,打算专注在摄影上。我今年31岁,已经没有什么年龄焦虑了。年龄焦虑最重的一年可能早在25岁就已经完结了,那时候工作一年,发现不喜欢工作,也没有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家庭关系紧绷,亲密关系破碎,要梦想也没梦想,几乎算是一事无成。
但现在都感觉过去了。我逐渐和家庭和解,把摄影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由职业也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也确定了自己是一个需要计划的人,以前,我以为自己不太能够承受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压力,现在感觉,有计划,我能做好一个自由职业者,能够自如一些。
我依旧时不时会想起,在万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特别难过,我去沙滩上躺着,突然看到一只萤火虫飞过我眼前。现在想起来都挺奢侈。萤火虫要在干净的水源附近才会有,而且发光是在它生命的末尾,而那只萤火虫以一种俯冲的姿势飞到大海里面。
那个画面特别震撼,一只萤火虫,它快死了,还要冲向一个广袤无垠的海面,那个瞬间,它的勇气被定格在我的体验和回忆里。我不断地和朋友聊起这个画面,也在不断提醒自己,无论何时,都要保存好勇气。
(封面图为苏苏躺在海边的一根枯木上)
《人物》「时间的力量」系列图书点击图片购买↓↓↓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免费注册
×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big5
7
主题
0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 积分
积分
31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海口
三亚
儋州
文昌
琼海
万宁
定安
临高
陵水
琼中
屯昌
澄迈
乐东
东方
昌江
白沙
五指山
保亭
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