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脚三 发表于 2025-3-13 08:38:29

儋州人物20:有没有人知道儋州历史上第一位博士是谁?说一说排浦镇麦逢秋的传奇人生

在海南文化发展的长卷中,儋州籍留法博士麦逢秋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不仅是儋州历史上首位博士,更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心怀家国的情怀,为海南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一生,有着传奇的经历。

麦逢秋,别号月楼,乳名承润,1897年出生于海南儋县(今儋州市)排浦镇罗城村。幼年家境贫寒,但凭借聪颖与勤奋,他先后就读于儋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和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广雅中学)。1920年,国民政府选拔学生赴法留学,他以儋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半公费资格,成为海南最早一批远渡重洋的学子之一。



儋州历史上第一位博士——麦逢秋

然而留学之路并不平坦。1924年因国内资助中断,他被迫返乡筹措学费,甚至靠经商和乡亲资助才得以重返法国。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求学需靠天时、地利、人和”的艰辛,也磨炼出坚韧的品格。在法期间,他专攻法学,以三年攻克语言关,后进入法国南锡大学法学院深造。1933年,他以法文撰写的博士论文《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通过答辩,成为海南首位法学博士,其学术成果在法国学界广受赞誉。

那时候的博士相当难得,但学成归国后,麦逢秋并未追逐仕途,而是将毕生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他先后在广东国立法学院、国立广西大学、私立海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任教,培养了大批政法人才。他认为“少年强则国强”,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尤其在抗战期间,他结合法学研究探索救国道路,呼吁建立民主社会以抵御外侮。

1949年,面对国民党政权溃败,他婉拒友人赴台邀请,坚守海南。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香港大学的优渥职位,回到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今海南师范大学)担任教授,继续为家乡培育英才。即便在“文革”期间遭受批斗、流落海边茅屋时,他仍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风骨:清晨锻炼、吟诵法语诗歌,甚至为渔民翻译外文罐头标识,以微薄之力回馈乡亲。



麦秋秋留学法国时的法文本论文

1963年,麦逢秋回到故乡儋州排浦镇定居,虽年逾花甲,却未曾远离教育。80岁时,他受聘为儋县新州中学教育顾问,亲自指导教学改革,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他的生活简朴至极,步行往返学校,拒领政府补贴,却对贫困乡邻倾囊相助。渔民捡到外文物资,他义务翻译;村民饥寒交迫,他慷慨解囊。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我无财产留给后代,唯有严谨治学的精神。”

1985年,麦逢秋与世长辞,排浦镇万人空巷为其送行。他的故居至今屹立于排浦镇文豪街——这一条街道正因他而得名。麦逢秋故居虽被现代建筑包围,但始终是当地学子瞻仰的精神地标。(撰文:老杨校长)
如果喜欢,无妨点一个“♡”,推荐给更多家乡朋友看到,更多儋州故事、人物、山水文章在公众号里,可继续点击阅读。
儋州情



▲记住乡愁,记住儋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儋州人物20:有没有人知道儋州历史上第一位博士是谁?说一说排浦镇麦逢秋的传奇人生